《上海艺术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浅析我国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建构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前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我国形成了数量可观、内蕴丰富的文化瑰宝,历来为世人称道、为国人骄傲。早在先秦文明开始,我国不断创造出无数的艺术文化作品,历史文明的发展有目共睹,直到近代,我国在艺术创作方面仍然是佼佼者。无论是古代令世人震惊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还是极具文艺色彩的陶瓷、戏曲甚至是园林建设等,我国艺术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虽然,到了近现代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阻碍,艺术瑰宝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艺术文化创造方面还是不断进步的、成就斐然的。 众所周知,艺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艺术评论的参与与实践。艺术发展与艺术评论总是相伴而生、共生共存的关系。中国传统艺术评论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形成了重品、厚意象、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特点。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征密切相关,我国历来是人情社会,十分重视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艺术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加深,使我国更加方便地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的内涵,不断加强文化创新与优化。受到近代历史的影响,我国的艺术文化批评一改之前本土的话语传统,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汇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加大博采众长,引入西方文化批判与艺术评论的思想理念与话语方式,充分发挥时代精神,促进艺术文化的建设发展。 但是,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非与很多西方文化能很好地相容,在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撞出怀疑的火花。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同齐放的时代,加强艺术融合、采用多元视角去加强艺术评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艺术体系构建中艺术评论的话语是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批评话语而一味地西化,就会使艺术评论缺乏中国特色,难免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现状下,中国传统的艺术评论思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导致我国传统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受到影响,可是忽略了本土文化根基,这种改变必然会冲击我国文化的艺术灵魂,无法长远促进中华特色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回归与重建中国艺术评论的本土话语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守住中华艺术评论的话语体系,才能守住民族特色,体现文化精髓。 一、我国艺术评论中失语现象的演变与发展 纵观现如今的中国艺术评论情况不难看出,虽然我国艺术文化仍然是百花齐放,形势大好,不断涌现出新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艺术瑰宝,但是艺术评论中任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体系受到冲击,话语权旁落,甚至出现失语现象。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艺术文化的入侵与融入,我国一些前沿学者也一直在研究和警惕艺术评论失语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和视域去解读艺术现象,并努力探索发展诱因和新的解决方略。 经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艺术评论失语的表现总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中国过多地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色彩,很多批评者总是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传统中华文化与艺术,导致出现很多矛盾与质疑,西方艺术评论话语方式已经渐渐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角色,导致我国的话语体系方式不再具有本土色彩,也不能真正做到客观、科学的批评,这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此下去,甚至可能会造成国人对文化的休眠现象,降低民族认同感。此外,中国艺术评论的本土话语体系的建构不够科学完善,缺乏应有的影响力。艺术评论就应该具备批判、求真的意识,有效地结合本土色彩和民族个性,去有针对性地引导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而现在我国的艺术文化批评话语体系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我国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建构 (一)加强中华本土话语的表达 中华文化内蕴丰厚,不仅拥有数不胜数的艺术文化瑰宝,文字话语表达更是意蕴颇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文字的色彩熠熠生辉,更不用说从文字衍生出的无数话语表达方式,更是深具民族特色,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本土话语的表达。中华传统艺术评论本身就十分形象生动,常常引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极大的文化魅力。中华语言是含蓄而具有生趣的,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种,运用反讽、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会使批评更加有力。我国传统艺术评论还擅长用“意象”的形式,通过“诗性”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感性层次的把握,通过诗性的智慧方式对作品进行批评,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批评。相比直白而单一的西方话语批评方式,我国本土的批评话语方式显然更符合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艺术话语批评方式除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要求以外,还需要具有启迪意义。任何的批评都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发展。中国艺术评论话语方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特色,妙语连珠,往往寥寥数语便蕴含丰富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对本土艺术评论话语的保留与表达,使其丰厚的内蕴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二)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特色 我国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内蕴丰厚,除了话语表达方式,更为深入、带有灵魂色彩的便是在艺术评论时运用的理论思想和逻辑思维。批评之声若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外部形象的简单批判,那就不具有艺术评论的实质内涵了。真正的批评是就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和精神所作的评价和引导。俗语有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个艺术作品的设计都是有其社会根基和文化底蕴的,它往往是结合作者的经历、精神境界创设的,所以,每个作品都传达出它独特的精神内核,艺术评论要做的便是将这个精神内核领悟出来,并找到其内在瑕疵,提出相应的引导思路。在进行艺术评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话语体系还需要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特色。艺术是相通的,也是带有民族印记的,那么艺术评论就需要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以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与话语表达去批判艺术作品,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 艺术作品本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文化艺术品浩如烟海,其内涵的文化精神内蕴更是极其丰厚。在艺术品批判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本土话语体系的构建。因为本土话语体系与中华艺术作品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同的符号系统。重建中华本土艺术评论的话语方式需要十分重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因子和细胞,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的文化氛围下,艺术评论才能与艺术创作相伴共生。社会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在艺术评论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具有实践价值。在进行艺术评论话语体系的重构时我们要注重把握文化发展命脉,在生活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对其他先进文化进行有效吸收,对文化精华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时代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融入艺术评论中。 艺术评论的话语回归与重构是适应当下的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中华艺术内蕴深厚,艺术评论当然也应该是科学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时期,面对异域文化的侵入与挑战,我们一定要守住艺术的根基,加强对艺术的引导,注重本土话语的构建,才能实现艺术思维和艺术特色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1]董龙昌.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知识谱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147-156. [2]高云.浅议当下艺术批评之殇[J].中国美术,2019(3):9. [3]许燕钏.现代“快”的艺术批评——谈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J].艺术科技,2019,32(4):167. [4]史爱兵.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J].中国文艺评论,2017(2):41-52. 前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我国形成了数量可观、内蕴丰富的文化瑰宝,历来为世人称道、为国人骄傲。早在先秦文明开始,我国不断创造出无数的艺术文化作品,历史文明的发展有目共睹,直到近代,我国在艺术创作方面仍然是佼佼者。无论是古代令世人震惊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还是极具文艺色彩的陶瓷、戏曲甚至是园林建设等,我国艺术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虽然,到了近现代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阻碍,艺术瑰宝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艺术文化创造方面还是不断进步的、成就斐然的。众所周知,艺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艺术评论的参与与实践。艺术发展与艺术评论总是相伴而生、共生共存的关系。中国传统艺术评论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形成了重品、厚意象、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特点。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征密切相关,我国历来是人情社会,十分重视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艺术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加深,使我国更加方便地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的内涵,不断加强文化创新与优化。受到近代历史的影响,我国的艺术文化批评一改之前本土的话语传统,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汇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加大博采众长,引入西方文化批判与艺术评论的思想理念与话语方式,充分发挥时代精神,促进艺术文化的建设发展。但是,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非与很多西方文化能很好地相容,在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撞出怀疑的火花。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同齐放的时代,加强艺术融合、采用多元视角去加强艺术评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艺术体系构建中艺术评论的话语是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批评话语而一味地西化,就会使艺术评论缺乏中国特色,难免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现状下,中国传统的艺术评论思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导致我国传统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受到影响,可是忽略了本土文化根基,这种改变必然会冲击我国文化的艺术灵魂,无法长远促进中华特色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回归与重建中国艺术评论的本土话语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守住中华艺术评论的话语体系,才能守住民族特色,体现文化精髓。一、我国艺术评论中失语现象的演变与发展纵观现如今的中国艺术评论情况不难看出,虽然我国艺术文化仍然是百花齐放,形势大好,不断涌现出新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艺术瑰宝,但是艺术评论中任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体系受到冲击,话语权旁落,甚至出现失语现象。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艺术文化的入侵与融入,我国一些前沿学者也一直在研究和警惕艺术评论失语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和视域去解读艺术现象,并努力探索发展诱因和新的解决方略。经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艺术评论失语的表现总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中国过多地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色彩,很多批评者总是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传统中华文化与艺术,导致出现很多矛盾与质疑,西方艺术评论话语方式已经渐渐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角色,导致我国的话语体系方式不再具有本土色彩,也不能真正做到客观、科学的批评,这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此下去,甚至可能会造成国人对文化的休眠现象,降低民族认同感。此外,中国艺术评论的本土话语体系的建构不够科学完善,缺乏应有的影响力。艺术评论就应该具备批判、求真的意识,有效地结合本土色彩和民族个性,去有针对性地引导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而现在我国的艺术文化批评话语体系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二、我国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建构(一)加强中华本土话语的表达中华文化内蕴丰厚,不仅拥有数不胜数的艺术文化瑰宝,文字话语表达更是意蕴颇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文字的色彩熠熠生辉,更不用说从文字衍生出的无数话语表达方式,更是深具民族特色,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评论中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本土话语的表达。中华传统艺术评论本身就十分形象生动,常常引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极大的文化魅力。中华语言是含蓄而具有生趣的,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种,运用反讽、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会使批评更加有力。我国传统艺术评论还擅长用“意象”的形式,通过“诗性”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感性层次的把握,通过诗性的智慧方式对作品进行批评,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批评。相比直白而单一的西方话语批评方式,我国本土的批评话语方式显然更符合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艺术话语批评方式除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要求以外,还需要具有启迪意义。任何的批评都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发展。中国艺术评论话语方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特色,妙语连珠,往往寥寥数语便蕴含丰富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对本土艺术评论话语的保留与表达,使其丰厚的内蕴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二)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特色我国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内蕴丰厚,除了话语表达方式,更为深入、带有灵魂色彩的便是在艺术评论时运用的理论思想和逻辑思维。批评之声若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外部形象的简单批判,那就不具有艺术评论的实质内涵了。真正的批评是就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和精神所作的评价和引导。俗语有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个艺术作品的设计都是有其社会根基和文化底蕴的,它往往是结合作者的经历、精神境界创设的,所以,每个作品都传达出它独特的精神内核,艺术评论要做的便是将这个精神内核领悟出来,并找到其内在瑕疵,提出相应的引导思路。在进行艺术评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话语体系还需要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特色。艺术是相通的,也是带有民族印记的,那么艺术评论就需要渗透民族艺术的思维,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以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与话语表达去批判艺术作品,显然是不合理的。(三)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艺术作品本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文化艺术品浩如烟海,其内涵的文化精神内蕴更是极其丰厚。在艺术品批判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本土话语体系的构建。因为本土话语体系与中华艺术作品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同的符号系统。重建中华本土艺术评论的话语方式需要十分重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因子和细胞,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的文化氛围下,艺术评论才能与艺术创作相伴共生。社会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在艺术评论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具有实践价值。在进行艺术评论话语体系的重构时我们要注重把握文化发展命脉,在生活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对其他先进文化进行有效吸收,对文化精华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时代精神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融入艺术评论中。艺术评论的话语回归与重构是适应当下的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中华艺术内蕴深厚,艺术评论当然也应该是科学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时期,面对异域文化的侵入与挑战,我们一定要守住艺术的根基,加强对艺术的引导,注重本土话语的构建,才能实现艺术思维和艺术特色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董龙昌.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知识谱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147-156.[2]高云.浅议当下艺术批评之殇[J].中国美术,2019(3):9.[3]许燕钏.现代“快”的艺术批评——谈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J].艺术科技,2019,32(4):167.[4]史爱兵.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J].中国文艺评论,2017(2):41-52.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网址: http://shys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4063.shtml


上一篇: 时间与印记 ——论一个艺术家的读画心得
下一篇: 社会学及统计学论文_“帮忙”也要有边界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上海艺术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