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王维诗歌的选录与艺术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说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1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传诵。唐代诗人众多,诗歌繁荣,唐诗的选录从唐代就已开始,选本繁杂,有的只选一个时期,有的专选一种体裁或一个流派,在数量上,有的过多或有的过少。清人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选诗家与诗人,一生著述颇丰。撰有诗论专著《说诗晬话》,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和《宋金三家诗选》,并有诗文集《归愚全集》传世。在他的诗歌选本中,尤以《唐诗别裁集》最为著名,影响最大。他的《唐诗别裁集》是一部在取材上比较全面,分量上比较适中的唐诗选本。通过《唐诗别裁集》可看到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作品,从而了解唐代诗歌的一个基本面貌。沈德潜的这部唐诗选本在选诗的同时还对诗歌进行评注,对于研究诗歌有很大意义。下文中所出现的诗歌均出自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简称为《别裁》。 一、沈德潜编选《别裁》的原因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各种各样的唐诗选本也是层出不穷。诗歌选本也往往是根据诗选家自己的诗学理念、选诗标准、选诗意图来对符合条件的诗人的诗歌进行选择、编排,最终成为一部作品集,同时也体现了诗选家个人的诗学立场,以及对诗歌的批评与接受。 历代各种唐诗选本也相对较多,从唐至明,每一个版本都带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特征,选诗家各自的审美情趣也有所差异,故总的来说,每个版本都是各有千秋,同时每个版本都存在有或多或少的局限与不足。有的选诗家更多的偏重于一个时期,比如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主要选取盛唐诗歌;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主要选取中唐诗;韦縠的《才调集》更偏重晚唐诗。有的选诗家格外的偏重于某种诗体,比如宋人赵师秀《众妙集》选近体而无古体,多五言句而少七言句;周弼的《三体唐诗》仅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宋末元初方回的《瀛奎律髓》只收五、七言律诗;金代元好问的《唐诗鼓吹》亦只选取七言律诗。有的选诗家在选诗数量上出现了问题,有选量太少,以偏概全,比如唐代姚合的《极玄集》选诗只有100首;明代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唐诗选》选录了469首。有的则是选诗过多,相当杂乱,比如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初次选录与后来补录的多达6 720首之多。更有选本是在诗人的选取上,名震诗坛的大家不予选取,比如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一书,一共选取了诗人108位,诗作也达到1 240首之多,但令人不解的是王安石选取了王建的诗歌92首,对于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诗坛上的大人物竟一首未选,让人难以理解。以上的这些例子均难以全面地反映唐诗的创作情况。 要论及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最根本又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与王士禛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有关。王士禛(号渔洋)与沈德潜(号归愚)都是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上享誉盛名的大家,两部选本时代相近,又都是唐诗选本中的佳作。王士禛的《唐贤三昧集》上、中、下三卷,选录了王维等44位诗人共447首诗,但对李白、杜甫竟一首未录。并且独倡导“神韵”之说,在后来也产生了空疏枯寂的弊端。在《别裁》的前言部分,沈德潜就已经含蓄地指出,王士禛的《唐贤三昧集》排斥李白、杜甫的诗篇,他编选本书的用意,就是要使人知唐诗中有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观。[2]2他也在凡例中明确地指出:“是集以李、杜为宗,别于诸家选本。”[2]2这也体现了沈德潜的编书原则与理念。 二、《别裁》对王维诗歌的选录 《别裁》一书是沈德潜精心选编而成,全书共选有唐代诗人278位,诗作达1 940余首,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不同时期的诗作均有选录,沈德潜除重点选录唐代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作外,还选录了相当一部分的次要作家和小作家的作品,并且对于同一诗人的作品,也注意到选录不同风格的作品。所选诗作题材内容丰富,各种诗体兼备,艺术风格多样。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扛鼎诗人,早在李白和杜甫之前就已经名噪京师,他与歧、薛诸王交游,同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以及李龟年等人唱和,与大德高僧往来。据《旧唐书·王维传》:“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3]5052由文献记载可看出王维的地位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考察《别裁》中选录诗人诗歌的情况,所选录的诗歌数量王维仅低于李白、杜甫。从全书所选录的体裁来看,各种体裁均有选录,各种体裁具体数量详见表1。 表1 《别裁》总体裁比例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绝七绝数量(首)387266450346147134210比例(%)19.913.723.217.87.6710.8 从表1可以看出,沈德潜所选录的诗歌中,古体诗占约三分之一,近体诗占比较大,从中可看出沈德潜对近体诗的重视,尤其是律诗。那么在这些诗歌中,王维各种体裁占比又是如何呢?见表2。 表2 《别裁》王维体裁比例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绝七绝总数量(首)387266450346147134210王维(首)239311110164比例(%)5.93.36.83.16.811.91.9 由表2可以得知,沈德潜所选录的王维诗歌,诸种诗体兼备,尤以五言诗体为最,五古、五律、五绝占比较大。五言古诗23首,在选录的所有诗人中排名第四位;五言律诗31首,排名第二位,比沈德潜所推崇的李白的诗歌还要多;五言绝句有16首,居于第一位,远在杜甫、李白之上。可见王维的诗歌在沈德潜眼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王维能如此娴熟巧妙地运用五言诗体进行创作,可见艺术水平之精湛。从沈德潜选录诗歌的总量及王维诗歌各种体裁的选录情况可以看出沈德潜对王维诗歌的重视,沈德潜在《别裁》中对其诗歌精当准确的评点,对后世进行诗歌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别裁》对王维诗歌的艺术评论 清人赵殿成云:“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4]565-566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在当时亦享有“天下文宗”[5]510的称号。王维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成就,可谓是盛唐文化的凝聚。王维诗歌也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盛唐文化,亦展现了诗歌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高度的艺术成就。殷璠曾写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6]58在《别裁》中,沈德潜也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从各个方面以评点的方式来加以表达,本文将就《别裁》中所选王维诗歌最多的五言诗体(五古、五律、五绝)来对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进行评点总结。 1.五言古诗 沈德潜在《别裁》中记载:“过江以后,渊明诗胸次浩然,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外求之。唐人祖述者,王右丞得其清腴,孟山人得其清远,储太祝得其真朴,韦苏州得其冲和,柳柳州得其峻洁,气体风神,翛然埃壒之外。”[2]由这些记载可知,沈德潜把陶渊明放在了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看作为五古诗体发展之正宗,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关于五言古诗的创作,都是发展借鉴了陶渊明。王维历来被看作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亦对陶诗有所继承与发展,王维更多是以山水诗而见长,田园诗创作并不多,但在《别裁》中,沈德潜亦选取了三首田园诗,可见其在田园诗创作上的艺术之高。另外送别诗也是所选录的五言古诗中的一个重点,有七首之多,可看出沈德潜的选诗眼光与方向。下文将就沈德潜所选的王维五言古诗来进行一个细致的评论。 (1)诗中的绘画美 《诗话总龟》中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4]510王维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也表现出来了鲜明的绘画美,诚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盛唐时期的殷璠称赞王维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6]58,也揭示出了王维诗歌中的绘画之意。在《别裁》中,沈德潜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同样关注到了这一点。 以《别裁》中所选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为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2]15。 沈德潜在此首诗的“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一句后面评点为“如画”。在这两句诗中,有“远树、行客、孤城、落晖”这四个意象,俨然构成了一幅“暮村送客图”。“远树、行客”更是展现了依依惜别之情,精心的描绘,具有极强的可感性,极为真实的质感,表现出了诗人送别的一片深情。 (2)诗中的景境 王维在一些诗中对于景境的描写是相当巧妙的,不论是有意或无意而为之,都称得上是佳品。以《蓝田山石门精舍》为例来看一下: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2]13 沈德潜评“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四句与“‘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同一游山妙境”。水流曲折,恰巧与前山相通,沈氏的评点进一步表达了王维诗中所描写的景境之妙,并且与诗句中前面的“玩奇”二字相呼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山不转水转之感。在唐宋诗文中,有好多诗人在诗中都有这种层次转折,忽然明亮的景境描写,比如王安石的《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的《游山西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这种写法,在景境描写上下功夫,也更能看出沈德潜鉴赏与评点诗歌能力之高。 (3)诗的凝练 据统计,王维五古约有114首,其中8句以下的有33首,约占其五古全部诗的三分之一,可见王维在五古短章诗上的成就。诗的凝练在王维诗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意的凝练,二是诗句字数上的凝练。 以《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为例: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2]12。 此首诗是王维为赠别友人钱起而作的五言古诗,精悍短小,诗人在题目中就已经点明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及事件,诗中更是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传神的画面。沈德潜评点曰:“五言用长易,用短难,右丞工于用短。”[2]12沈氏在评点中用“长、短”来进行评点,从表面上看是指用字之少,实际上更多是赞赏王维诗中对诗意的凝练。在较少的篇幅中去表现更加复杂的内容,以诗句之短来表现诗意之长,可谓短中见长,从而起到意在言外的效果,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另一种是王维诗句中语言的精简与凝练,以《宿郑州》为例: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2]17。 沈德潜的《别裁》中选有此首诗,不是大范围指整首诗在语言上的精炼,而是指其中的个别诗句“孤客亲僮仆、雀喧禾黍熟”等句,沈氏对这些诗句评点曰:“此种句子,后人衍之,可成数言。”[2]17同时,在《别裁》中也进一步证明了沈德潜的评点,沈德潜也选有崔涂的《除夜有感》一诗,诗中有“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2]414”一句,沈氏又评点曰:“‘孤客亲僮仆’何许简贵!衍作十字,便不及前人。”[2]414很明显,前人便指的是王维,通过两首诗的对比,进一步揭示王维诗句中语言上的精炼及沈德潜评语的准确精当。 (4)诗的构思 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精妙的构思更能显示出诗作的艺术表达水平之高,突显诗人的创作能力之精湛。如果构思一般化、平常化,诗作也就显得平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神思”篇来概括文学作品的构思艺术,认为构思是文学作品的关键部分,“神居胸臆,而气志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248。《别裁》中所选录的王维的《西施咏》就彰显了构思的别致与新颖。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2]18。 沈德潜评王维《西施咏》曰:“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入后人手,征引故实而已。”[2]18王维这首《西施咏》虽题目是咏西施,实则是一首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被题目所束缚,而是借题目有所生发,借用古事来表达胸中之意,以此来抨击世态炎凉,进一步抒发有才之士的艰难坎坷。沈氏评点王维诗的构思别致,可谓是切中肯綮。 2.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最初的原型是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和格律的“新体诗”,即“永明体”。这是律诗的最开始的发端,为唐代进一步完成律诗这一详备的体制奠定了基础。初唐至盛唐这一阶段,是五言律诗普遍创作、繁荣创作和规范创作的时期。王维是盛唐诗坛五律创作的高手,一直以来都深受选诗家的推崇。在《别裁》中,在五律的选择上,沈德潜选录了杜甫诗63首,王维诗31首,李白诗27首,选录王维的诗作比沈德潜所推崇的李白的还要多,足以可见王维五言律诗的成就之高。沈氏同时又以“雄浑”和“清远”来概括王维五言律诗的总体风格,但对于王维诗歌的艺术评论更多地是从律诗的章法结构、炼字炼句炼意等方面来入手。 (1)章法结构之巧妙 律诗的创作最讲究章法,即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文心雕龙·章句》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巧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8]228刘勰特意指出了字句篇章间的逻辑关系,要想写出“彪炳”的文章,就需要为它们确立一定的规矩、法度。律诗创作亦是如此,章法结构最为重要。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亦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9]524 起,即诗句中的首联,开头起的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沈德潜选录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2]319。 《观猎》这首五言律诗,被许多唐诗选本选录,且评语都大多集中于章法结构这个范围内,沈德潜的《别裁》同样给出了精准的艺术评点,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2]319。此评论特意评点了开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二句,先写风声角弓声,并未提及人物,而是写其影响,实则从角弓已映射出“猎”,这发端的首句,正如沈氏所说全胜在突兀之处,下笔不凡,先声夺人。 承转,即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主要关乎诗中各句之间的承接与转折。沈德潜在《别裁》中尤其称赞了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并对流水对的使用评价甚高,如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2]315。 沈氏在《别裁》中评点曰:“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2]315王维颔联中的“山中、树杪”等字直接承接了首联中的“树、山”等字,可谓是与首联意蕴相通,对接得巧妙自然,将流水对运用得炉火纯青。 合,即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尾联。诗人创作时对“合”的要求,可与“起”并肩,在一首诗中同样起着同等的地位。古人论诗也十分注意结句之法:“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10]1154在王维诗中,结句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义,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2]311。 沈氏评点此首最后一句曰:“结句以不答答之。”[2]311王维在最后一句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向往归隐,怡然自得的心情寄寓其中,表达的相当含蓄,精妙地以景作结,情寓景中,沈氏评点可谓是精当。章法之实质乃为起、承、转、合之术,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云:“起联道破题意,次联承其意,第三联用开笔,结句收转,以起联相应,以成章法。”[11]1571王维的五言律诗亦从各方面体现了章法结构之巧妙,沈氏的评点也是句句精当。 (2)炼字炼句炼意之纯熟 王维诗作的优秀除了注意诗句之间的章法结构之外,在炼字炼句炼意上也运用的得心应手。历代诗人也注意对诗句中字、句、意等各方面的重视与锤炼,诚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载:“点摄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12]38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云:“作诗在于炼字。”[13]172张谦宣《絸斋诗谈》云:“五言律,须字字如浑铁打就。”[14]804沈德潜在《别裁》中也指出了王维工于炼字,如《过香积寺》一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313。 沈氏评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咽”与“冷”见用字之妙。除此之外,在句法上,谢榛《四溟诗话》亦云:“若使一句龃龉,则损一篇之元气矣。”[10]1204又如《文心雕龙·熔裁》篇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8]219。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亦云:“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12]38以点诸人的评论都指出了句法创作的重要性,这些在王维诗中也是多有体现,沈德潜的评论中也有涉及,以《送方城韦明府》为例: “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2]314。 沈德潜评“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一句,“远景在目”[2]314,指出了王维诗中炼句的成功,使读者看见诗句如同远景在眼前一样。《别裁》中沈氏的评点还涉及到王维五律在炼意方面的艺术特点,如在《别裁》中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曰:“写‘对雪’意,不削而合,不绘而工。‘忆胡居士’,只未一见”[2]317;又如在《归嵩山作》一诗中评点曰:“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2]311等,都展现了王维在诗句中炼意的特点,沈氏的评点也恰如其分。 3.五言绝句 王维五言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在盛唐诗坛上,工于创作五言绝句的诗人很多,王维的五言绝句可与李白比肩,并且以《别裁》中绝句的选录来看,沈德潜选录王维五言绝句16首,李白仅选录了5首,杜甫则只有3首,选录王维五绝是李白的三倍还要多,足可看出王维的五绝在沈氏心中的地位及沈氏对王维绝句的肯定与推崇。绝句因为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自身篇幅的短小,所以一向都是作抒情之用,极少承担叙事的职能。沈德潜所选录的王维的绝句在题材上各方面都均有涉及(写景、咏物、抒怀、咏史等),在创作成就上正如胡应麟所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15]114王维绝句也在各方面体现出了其浑然天成而又能使读者咀嚼出无尽情思与韵味的表现艺术,即“无意于工而无不工”[15]108。 (1)含蓄有韵味 统观沈德潜所选录的五言绝句的所有篇章,每一篇都可谓是含蓄蕴藉的佳作,精悍短小,但意蕴悠长。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一首: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2]610。 这首诗是王维送别好友时所作,整首诗作者并没有直接言别情,而是写送别后诗人自己登高远望所见景色。全诗短小精炼,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读来可知句句如画,渲染出一种寂静凄冷的氛围,由所见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短而情长,更以鸟还人去对照写出了诗人自身内心的一种寂寞感及诗人送别友人的深切惆怅之情。沈德潜评点曰:“写离情能不露情态。”[2]610沈氏的评点准确恰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作含蓄有韵味的特质,评点得当。又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611。 沈德潜评点曰:“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2]611此处陶公指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主要是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沈德潜把王维与陶公相比,评论中所言的“佳处不在语言”,亦是进一步突出诗句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毫无语言雕饰的痕迹。《鹿柴》首句一个“空”字,空山人语,后两句的深林返照,动静结合,全诗透露出一种禅意,但作者并没有去刻意解释说明,而是将禅理意蕴巧妙地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耐人寻味,引发深远。 (2)手法主创新 诗歌创作讲究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一首诗中手法运用得当,可为一首诗增色。大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动与静的结合。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状态是动,静只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存在。动与静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显其静。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在王维诗中发挥到了极致,如下面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610。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主要是表现了春夜山林中幽静美好的景色,全诗的描写紧紧围绕“夜静春山空”一句而展开,其他三句中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都只为突出月夜春山的美好寂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营造出一种美好的画面。沈德潜评点此诗曰:“诸咏声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得,其故难知。”[2]610沈氏认为王维这种以动衬静的创作方法,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3)意境之独特 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独具审美特征,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6]38。清末民初,王国维明确提出境界说,对“意境”作了更完满的诠释。王国维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论词时,亦十分推崇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开头,王国维提纲挈领地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7]1不仅仅是在词的创作中,诗歌创作亦是如此,同样推崇并主张诗歌有境界,这一点在王维诗中有所体现,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2]611。 沈德潜用“幽极”[2]611二字点出了这首诗的境界特征。王维信奉禅学,在创作此首诗时,面对着被贬的命运,选用辛夷花这个意象,简短四句,区区二十个字,把自身的命运与辛夷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开自落。王维此时的心境与生长在“寂无人”的涧户中的辛夷花的生长环境相融合,构成了独特的“空寂、幽极”的意境。沈德潜的评点彰显了沈氏独特的审美能力。 总的说来,沈德潜在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及对其诗歌的艺术评论上,从对各类诗歌的选取到具体诗歌的精当品评,用实力证明了王维诗作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充分地论证了王维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沈氏的品评亦是有理有据,足以令人信服。对于后人学习与研究王维的诗歌及对王维在历史上的定位,有重大作用,沈德潜的《别裁》也起到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王维,撰. 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元结,殷璠,姚合,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 [7]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刘勰,撰.王云熙,等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沈德潜.说诗晬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谢榛.四溟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冒春荣.葚原诗说[M]//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危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3]魏庆之.诗人玉屑(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张谦宜.絸斋诗谈[M]//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7]王国维. 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18]陆平.王维:盛唐律诗第一高手[J].文学遗产,2011(6). [19]李光.王维诗中有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0]李启坤.唐代五言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说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1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传诵。唐代诗人众多,诗歌繁荣,唐诗的选录从唐代就已开始,选本繁杂,有的只选一个时期,有的专选一种体裁或一个流派,在数量上,有的过多或有的过少。清人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选诗家与诗人,一生著述颇丰。撰有诗论专著《说诗晬话》,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和《宋金三家诗选》,并有诗文集《归愚全集》传世。在他的诗歌选本中,尤以《唐诗别裁集》最为著名,影响最大。他的《唐诗别裁集》是一部在取材上比较全面,分量上比较适中的唐诗选本。通过《唐诗别裁集》可看到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作品,从而了解唐代诗歌的一个基本面貌。沈德潜的这部唐诗选本在选诗的同时还对诗歌进行评注,对于研究诗歌有很大意义。下文中所出现的诗歌均出自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简称为《别裁》。一、沈德潜编选《别裁》的原因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各种各样的唐诗选本也是层出不穷。诗歌选本也往往是根据诗选家自己的诗学理念、选诗标准、选诗意图来对符合条件的诗人的诗歌进行选择、编排,最终成为一部作品集,同时也体现了诗选家个人的诗学立场,以及对诗歌的批评与接受。历代各种唐诗选本也相对较多,从唐至明,每一个版本都带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特征,选诗家各自的审美情趣也有所差异,故总的来说,每个版本都是各有千秋,同时每个版本都存在有或多或少的局限与不足。有的选诗家更多的偏重于一个时期,比如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主要选取盛唐诗歌;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主要选取中唐诗;韦縠的《才调集》更偏重晚唐诗。有的选诗家格外的偏重于某种诗体,比如宋人赵师秀《众妙集》选近体而无古体,多五言句而少七言句;周弼的《三体唐诗》仅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宋末元初方回的《瀛奎律髓》只收五、七言律诗;金代元好问的《唐诗鼓吹》亦只选取七言律诗。有的选诗家在选诗数量上出现了问题,有选量太少,以偏概全,比如唐代姚合的《极玄集》选诗只有100首;明代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唐诗选》选录了469首。有的则是选诗过多,相当杂乱,比如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初次选录与后来补录的多达6 720首之多。更有选本是在诗人的选取上,名震诗坛的大家不予选取,比如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一书,一共选取了诗人108位,诗作也达到1 240首之多,但令人不解的是王安石选取了王建的诗歌92首,对于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诗坛上的大人物竟一首未选,让人难以理解。以上的这些例子均难以全面地反映唐诗的创作情况。要论及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最根本又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与王士禛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有关。王士禛(号渔洋)与沈德潜(号归愚)都是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上享誉盛名的大家,两部选本时代相近,又都是唐诗选本中的佳作。王士禛的《唐贤三昧集》上、中、下三卷,选录了王维等44位诗人共447首诗,但对李白、杜甫竟一首未录。并且独倡导“神韵”之说,在后来也产生了空疏枯寂的弊端。在《别裁》的前言部分,沈德潜就已经含蓄地指出,王士禛的《唐贤三昧集》排斥李白、杜甫的诗篇,他编选本书的用意,就是要使人知唐诗中有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观。[2]2他也在凡例中明确地指出:“是集以李、杜为宗,别于诸家选本。”[2]2这也体现了沈德潜的编书原则与理念。二、《别裁》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别裁》一书是沈德潜精心选编而成,全书共选有唐代诗人278位,诗作达1 940余首,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不同时期的诗作均有选录,沈德潜除重点选录唐代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作外,还选录了相当一部分的次要作家和小作家的作品,并且对于同一诗人的作品,也注意到选录不同风格的作品。所选诗作题材内容丰富,各种诗体兼备,艺术风格多样。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扛鼎诗人,早在李白和杜甫之前就已经名噪京师,他与歧、薛诸王交游,同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以及李龟年等人唱和,与大德高僧往来。据《旧唐书·王维传》:“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3]5052由文献记载可看出王维的地位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考察《别裁》中选录诗人诗歌的情况,所选录的诗歌数量王维仅低于李白、杜甫。从全书所选录的体裁来看,各种体裁均有选录,各种体裁具体数量详见表1。表1 《别裁》总体裁比例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绝七绝数量(首)387266450346147134210比例(%)19.913.723.217.87.6710.8从表1可以看出,沈德潜所选录的诗歌中,古体诗占约三分之一,近体诗占比较大,从中可看出沈德潜对近体诗的重视,尤其是律诗。那么在这些诗歌中,王维各种体裁占比又是如何呢?见表2。表2 《别裁》王维体裁比例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长律五绝七绝总数量(首)387266450346147134210王维(首)239311110164比例(%)5.93.36.83.16.811.91.9由表2可以得知,沈德潜所选录的王维诗歌,诸种诗体兼备,尤以五言诗体为最,五古、五律、五绝占比较大。五言古诗23首,在选录的所有诗人中排名第四位;五言律诗31首,排名第二位,比沈德潜所推崇的李白的诗歌还要多;五言绝句有16首,居于第一位,远在杜甫、李白之上。可见王维的诗歌在沈德潜眼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王维能如此娴熟巧妙地运用五言诗体进行创作,可见艺术水平之精湛。从沈德潜选录诗歌的总量及王维诗歌各种体裁的选录情况可以看出沈德潜对王维诗歌的重视,沈德潜在《别裁》中对其诗歌精当准确的评点,对后世进行诗歌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三、《别裁》对王维诗歌的艺术评论清人赵殿成云:“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4]565-566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在当时亦享有“天下文宗”[5]510的称号。王维在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成就,可谓是盛唐文化的凝聚。王维诗歌也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盛唐文化,亦展现了诗歌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高度的艺术成就。殷璠曾写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6]58在《别裁》中,沈德潜也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从各个方面以评点的方式来加以表达,本文将就《别裁》中所选王维诗歌最多的五言诗体(五古、五律、五绝)来对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进行评点总结。1.五言古诗沈德潜在《别裁》中记载:“过江以后,渊明诗胸次浩然,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外求之。唐人祖述者,王右丞得其清腴,孟山人得其清远,储太祝得其真朴,韦苏州得其冲和,柳柳州得其峻洁,气体风神,翛然埃壒之外。”[2]由这些记载可知,沈德潜把陶渊明放在了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看作为五古诗体发展之正宗,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关于五言古诗的创作,都是发展借鉴了陶渊明。王维历来被看作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亦对陶诗有所继承与发展,王维更多是以山水诗而见长,田园诗创作并不多,但在《别裁》中,沈德潜亦选取了三首田园诗,可见其在田园诗创作上的艺术之高。另外送别诗也是所选录的五言古诗中的一个重点,有七首之多,可看出沈德潜的选诗眼光与方向。下文将就沈德潜所选的王维五言古诗来进行一个细致的评论。(1)诗中的绘画美《诗话总龟》中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4]510王维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也表现出来了鲜明的绘画美,诚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盛唐时期的殷璠称赞王维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6]58,也揭示出了王维诗歌中的绘画之意。在《别裁》中,沈德潜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同样关注到了这一点。以《别裁》中所选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为例:“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2]15。沈德潜在此首诗的“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一句后面评点为“如画”。在这两句诗中,有“远树、行客、孤城、落晖”这四个意象,俨然构成了一幅“暮村送客图”。“远树、行客”更是展现了依依惜别之情,精心的描绘,具有极强的可感性,极为真实的质感,表现出了诗人送别的一片深情。(2)诗中的景境王维在一些诗中对于景境的描写是相当巧妙的,不论是有意或无意而为之,都称得上是佳品。以《蓝田山石门精舍》为例来看一下:“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2]13沈德潜评“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四句与“‘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同一游山妙境”。水流曲折,恰巧与前山相通,沈氏的评点进一步表达了王维诗中所描写的景境之妙,并且与诗句中前面的“玩奇”二字相呼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山不转水转之感。在唐宋诗文中,有好多诗人在诗中都有这种层次转折,忽然明亮的景境描写,比如王安石的《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的《游山西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这种写法,在景境描写上下功夫,也更能看出沈德潜鉴赏与评点诗歌能力之高。(3)诗的凝练据统计,王维五古约有114首,其中8句以下的有33首,约占其五古全部诗的三分之一,可见王维在五古短章诗上的成就。诗的凝练在王维诗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意的凝练,二是诗句字数上的凝练。以《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为例:“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2]12。此首诗是王维为赠别友人钱起而作的五言古诗,精悍短小,诗人在题目中就已经点明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及事件,诗中更是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传神的画面。沈德潜评点曰:“五言用长易,用短难,右丞工于用短。”[2]12沈氏在评点中用“长、短”来进行评点,从表面上看是指用字之少,实际上更多是赞赏王维诗中对诗意的凝练。在较少的篇幅中去表现更加复杂的内容,以诗句之短来表现诗意之长,可谓短中见长,从而起到意在言外的效果,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另一种是王维诗句中语言的精简与凝练,以《宿郑州》为例:“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2]17。沈德潜的《别裁》中选有此首诗,不是大范围指整首诗在语言上的精炼,而是指其中的个别诗句“孤客亲僮仆、雀喧禾黍熟”等句,沈氏对这些诗句评点曰:“此种句子,后人衍之,可成数言。”[2]17同时,在《别裁》中也进一步证明了沈德潜的评点,沈德潜也选有崔涂的《除夜有感》一诗,诗中有“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2]414”一句,沈氏又评点曰:“‘孤客亲僮仆’何许简贵!衍作十字,便不及前人。”[2]414很明显,前人便指的是王维,通过两首诗的对比,进一步揭示王维诗句中语言上的精炼及沈德潜评语的准确精当。(4)诗的构思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精妙的构思更能显示出诗作的艺术表达水平之高,突显诗人的创作能力之精湛。如果构思一般化、平常化,诗作也就显得平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神思”篇来概括文学作品的构思艺术,认为构思是文学作品的关键部分,“神居胸臆,而气志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248。《别裁》中所选录的王维的《西施咏》就彰显了构思的别致与新颖。“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2]18。沈德潜评王维《西施咏》曰:“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入后人手,征引故实而已。”[2]18王维这首《西施咏》虽题目是咏西施,实则是一首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被题目所束缚,而是借题目有所生发,借用古事来表达胸中之意,以此来抨击世态炎凉,进一步抒发有才之士的艰难坎坷。沈氏评点王维诗的构思别致,可谓是切中肯綮。2.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最初的原型是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和格律的“新体诗”,即“永明体”。这是律诗的最开始的发端,为唐代进一步完成律诗这一详备的体制奠定了基础。初唐至盛唐这一阶段,是五言律诗普遍创作、繁荣创作和规范创作的时期。王维是盛唐诗坛五律创作的高手,一直以来都深受选诗家的推崇。在《别裁》中,在五律的选择上,沈德潜选录了杜甫诗63首,王维诗31首,李白诗27首,选录王维的诗作比沈德潜所推崇的李白的还要多,足以可见王维五言律诗的成就之高。沈氏同时又以“雄浑”和“清远”来概括王维五言律诗的总体风格,但对于王维诗歌的艺术评论更多地是从律诗的章法结构、炼字炼句炼意等方面来入手。(1)章法结构之巧妙律诗的创作最讲究章法,即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文心雕龙·章句》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巧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8]228刘勰特意指出了字句篇章间的逻辑关系,要想写出“彪炳”的文章,就需要为它们确立一定的规矩、法度。律诗创作亦是如此,章法结构最为重要。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亦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9]524起,即诗句中的首联,开头起的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沈德潜选录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2]319。《观猎》这首五言律诗,被许多唐诗选本选录,且评语都大多集中于章法结构这个范围内,沈德潜的《别裁》同样给出了精准的艺术评点,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2]319。此评论特意评点了开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二句,先写风声角弓声,并未提及人物,而是写其影响,实则从角弓已映射出“猎”,这发端的首句,正如沈氏所说全胜在突兀之处,下笔不凡,先声夺人。承转,即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主要关乎诗中各句之间的承接与转折。沈德潜在《别裁》中尤其称赞了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并对流水对的使用评价甚高,如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2]315。沈氏在《别裁》中评点曰:“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2]315王维颔联中的“山中、树杪”等字直接承接了首联中的“树、山”等字,可谓是与首联意蕴相通,对接得巧妙自然,将流水对运用得炉火纯青。合,即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尾联。诗人创作时对“合”的要求,可与“起”并肩,在一首诗中同样起着同等的地位。古人论诗也十分注意结句之法:“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10]1154在王维诗中,结句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义,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2]311。沈氏评点此首最后一句曰:“结句以不答答之。”[2]311王维在最后一句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向往归隐,怡然自得的心情寄寓其中,表达的相当含蓄,精妙地以景作结,情寓景中,沈氏评点可谓是精当。章法之实质乃为起、承、转、合之术,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云:“起联道破题意,次联承其意,第三联用开笔,结句收转,以起联相应,以成章法。”[11]1571王维的五言律诗亦从各方面体现了章法结构之巧妙,沈氏的评点也是句句精当。(2)炼字炼句炼意之纯熟王维诗作的优秀除了注意诗句之间的章法结构之外,在炼字炼句炼意上也运用的得心应手。历代诗人也注意对诗句中字、句、意等各方面的重视与锤炼,诚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载:“点摄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12]38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云:“作诗在于炼字。”[13]172张谦宣《絸斋诗谈》云:“五言律,须字字如浑铁打就。”[14]804沈德潜在《别裁》中也指出了王维工于炼字,如《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313。沈氏评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咽”与“冷”见用字之妙。除此之外,在句法上,谢榛《四溟诗话》亦云:“若使一句龃龉,则损一篇之元气矣。”[10]1204又如《文心雕龙·熔裁》篇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8]219。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亦云:“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12]38以点诸人的评论都指出了句法创作的重要性,这些在王维诗中也是多有体现,沈德潜的评论中也有涉及,以《送方城韦明府》为例:“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2]314。沈德潜评“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一句,“远景在目”[2]314,指出了王维诗中炼句的成功,使读者看见诗句如同远景在眼前一样。《别裁》中沈氏的评点还涉及到王维五律在炼意方面的艺术特点,如在《别裁》中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曰:“写‘对雪’意,不削而合,不绘而工。‘忆胡居士’,只未一见”[2]317;又如在《归嵩山作》一诗中评点曰:“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2]311等,都展现了王维在诗句中炼意的特点,沈氏的评点也恰如其分。3.五言绝句王维五言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在盛唐诗坛上,工于创作五言绝句的诗人很多,王维的五言绝句可与李白比肩,并且以《别裁》中绝句的选录来看,沈德潜选录王维五言绝句16首,李白仅选录了5首,杜甫则只有3首,选录王维五绝是李白的三倍还要多,足可看出王维的五绝在沈氏心中的地位及沈氏对王维绝句的肯定与推崇。绝句因为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自身篇幅的短小,所以一向都是作抒情之用,极少承担叙事的职能。沈德潜所选录的王维的绝句在题材上各方面都均有涉及(写景、咏物、抒怀、咏史等),在创作成就上正如胡应麟所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15]114王维绝句也在各方面体现出了其浑然天成而又能使读者咀嚼出无尽情思与韵味的表现艺术,即“无意于工而无不工”[15]108。(1)含蓄有韵味统观沈德潜所选录的五言绝句的所有篇章,每一篇都可谓是含蓄蕴藉的佳作,精悍短小,但意蕴悠长。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一首:“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2]610。这首诗是王维送别好友时所作,整首诗作者并没有直接言别情,而是写送别后诗人自己登高远望所见景色。全诗短小精炼,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读来可知句句如画,渲染出一种寂静凄冷的氛围,由所见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短而情长,更以鸟还人去对照写出了诗人自身内心的一种寂寞感及诗人送别友人的深切惆怅之情。沈德潜评点曰:“写离情能不露情态。”[2]610沈氏的评点准确恰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作含蓄有韵味的特质,评点得当。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611。沈德潜评点曰:“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2]611此处陶公指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主要是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沈德潜把王维与陶公相比,评论中所言的“佳处不在语言”,亦是进一步突出诗句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毫无语言雕饰的痕迹。《鹿柴》首句一个“空”字,空山人语,后两句的深林返照,动静结合,全诗透露出一种禅意,但作者并没有去刻意解释说明,而是将禅理意蕴巧妙地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耐人寻味,引发深远。(2)手法主创新诗歌创作讲究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一首诗中手法运用得当,可为一首诗增色。大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动与静的结合。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状态是动,静只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存在。动与静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显其静。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在王维诗中发挥到了极致,如下面这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610。《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主要是表现了春夜山林中幽静美好的景色,全诗的描写紧紧围绕“夜静春山空”一句而展开,其他三句中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都只为突出月夜春山的美好寂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营造出一种美好的画面。沈德潜评点此诗曰:“诸咏声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得,其故难知。”[2]610沈氏认为王维这种以动衬静的创作方法,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3)意境之独特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独具审美特征,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6]38。清末民初,王国维明确提出境界说,对“意境”作了更完满的诠释。王国维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论词时,亦十分推崇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开头,王国维提纲挈领地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7]1不仅仅是在词的创作中,诗歌创作亦是如此,同样推崇并主张诗歌有境界,这一点在王维诗中有所体现,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2]611。沈德潜用“幽极”[2]611二字点出了这首诗的境界特征。王维信奉禅学,在创作此首诗时,面对着被贬的命运,选用辛夷花这个意象,简短四句,区区二十个字,把自身的命运与辛夷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开自落。王维此时的心境与生长在“寂无人”的涧户中的辛夷花的生长环境相融合,构成了独特的“空寂、幽极”的意境。沈德潜的评点彰显了沈氏独特的审美能力。总的说来,沈德潜在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及对其诗歌的艺术评论上,从对各类诗歌的选取到具体诗歌的精当品评,用实力证明了王维诗作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充分地论证了王维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沈氏的品评亦是有理有据,足以令人信服。对于后人学习与研究王维的诗歌及对王维在历史上的定位,有重大作用,沈德潜的《别裁》也起到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王维,撰. 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元结,殷璠,姚合,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7]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6.[8]刘勰,撰.王云熙,等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沈德潜.说诗晬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谢榛.四溟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1]冒春荣.葚原诗说[M]//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危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3]魏庆之.诗人玉屑(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张谦宜.絸斋诗谈[M]//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17]王国维. 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8]陆平.王维:盛唐律诗第一高手[J].文学遗产,2011(6).[19]李光.王维诗中有画研究[D].山东大学,2010.[20]李启坤.唐代五言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网址: http://shys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4067.shtml


上一篇: 谱写电视文艺评论的崭新篇章
下一篇: 社会学及统计学论文_“帮忙”也要有边界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上海艺术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